10月11日,在長沙高新區,天儀研究院研究人員將帶著四個特制的箱子啟程西行。箱子里裝著4顆十公斤重的微小衛星。他們的目的地是酒泉衛星發射中心,任務是在本月底前后擇機將這4顆已具備發射條件的衛星送上太空。
記者了解到,衛星成功發射后,浩渺的星空將有8顆“長沙造”微小衛星,進行遙感成像、激光通信等新技術實驗。這也再次體現了長沙在微小商業衛星發射領域的引領作用,并將進一步提升長沙航空航天材料產業的集聚能力。
一顆衛星以長沙高新區命名
將金色隔熱材料仔細包裹在衛星外表,以保護它在太空中免受高速微粒撞擊、劇烈溫度變化之苦;將電腦與衛星連接,一雙雙眼睛緊盯著屏幕上滾動的數據,生怕錯過一行……昨日,在天儀研究院的實驗室里,30多名研究人員身著防靜電服,為4顆微小衛星進行出征前的最后測試和檢查。
據了解,這4顆“長沙造”微小衛星,其中3顆為科學試驗衛星,將進行數項科學實驗,包括天格計劃首發驗證、新遙感技術驗證以及激光通信新技術驗證。另外1顆為天儀研究院自主研制的全新平臺——“0805平臺”首發驗證衛星。其中一顆衛星以長沙高新區命名,向高新區建區30周年獻禮。
天儀研究院CTO任維佳告訴記者,此次發射4顆衛星主要是進行兩個方面的探索,一是技術上的探索,包括天儀衛星平臺的完善以及搭載的新技術實驗;二是市場探索,“我們希望了解什么樣的產品是適合和滿足市場的,為后階段的研發和大批量生產制造微小衛星奠定基礎。”
無人機送外賣到家將成現實
在此次發射前,天儀研究院曾成功研制和發射“瀟湘一號”“陳家鏞一號”“湘江新區號”和“全圖通一號”4顆微小衛星。它們在太空中干什么?會對我們的生活帶來哪些改變?任維佳一一揭秘。
以此前升空衛星開展的下一代導航技術實驗為例,任維佳介紹,該試驗是利用近地的一系列微小衛星實現導航追查,使未來手機導航精度從現在的10~20米,提升到厘米級。“無人機把你的外賣快餐通過窗戶送到你的桌子上,這將成為我們生活的現實。”任維佳形象地說。
而此次“長沙造”衛星中有一顆將開展激光通信新技術驗證實驗。這是天儀研究院與一家航天公司合作的驗證星,著眼于未來在太空中利用數百顆微小衛星,鋪設一個激光通信網絡,給全世界民航飛機提供空中無線網絡服務,“未來,人們坐在飛機上能像坐在辦公室里一樣上網、看電視、打游戲。”
另外,一顆衛星將開展的天格計劃首發驗證實驗則是與清華大學合作進行的,屆時將進行兩個創新性的天文探測實驗,一個是進行全球首個利用微小衛星嘗試精確定位引力波位置的實驗。另一個是進行黑洞探測,在全球首次上星進行X射線的探測。
今年同步研發10顆衛星
兩年多的時間,打造了8顆“長沙造”衛星。任維佳表示,“天儀”的目標是把最新的航天航空技術,利用商業化的中小衛星平臺,以最快的速度送上太空,加快航天新技術的迭代。
記者了解到,過去新技術實驗從申請到上天要三五年,現在3~12個月之內可以送上天實驗。在搭載衛星實驗的費用上,6U星的微小衛星有3個U的空間用于搭載實驗用品,市場價格為五六百萬元,相比過去降低了十倍。
航空航天產業鏈是長沙22條產業鏈之一。目前長沙市共有超過150家航空航天相關企事業單位,初步形成了航空航天材料、電子信息系統、核心分系統、整機制造、維修與運營服務以及北斗衛星導航應用等六大產業集群,今年上半年共有6個航空航天產業鏈項目簽約落戶長沙。作為全國商業航天領域的獨角獸企業,天儀研究院對于蔚藍天空有著更多的夢想,“今年同步研發了10顆衛星。除了即將發射的4顆衛星外,其他的6顆衛星已在進行最后的集成、同步測試。明年計劃研究、發射二三十顆衛星,后年的研發數量還將翻兩番。”任維佳說。
(文/周輝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