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百姓家門口舒心看病
——株洲深化公立醫院綜合改革紀實
作為全國城市公立醫院綜合改革試點城市,株洲市在新一輪醫改中積極破題,取得明顯成效,連續兩年受到國務院辦公廳通報表揚。
破解“看病難”,株洲公立醫院綜合改革,完成了哪些答卷,獲得了什么樣的成績?
向外借力,提升大病診治水平
打開株洲地圖,一張新的“公立醫院大網”躍然紙上:以株洲市中心醫院為市級醫療中心,下設4個區域醫療中心、5個縣域醫療中心,其間布點2個院士工作站、3個國家級臨床重點專科、6個省級臨床重點專科、6個省級在建重點專科。
“沒想到,在家門口就享受到了國內頂尖水平的醫療。”市民肖偉深有感觸。去年底,他被查出右肝患巨大腫瘤,多次去外地求醫無果,卻在株洲市中心醫院吳孟超院士工作站順利完成手術。
這背后有一個“借力治病”的故事。
以往,株洲和很多地方一樣,遭遇病人舍近求遠的尷尬:稍微有點大病,總喜歡往湘雅或“北上廣”跑。原因簡單:本地醫療水平有限。
“以更大的勇氣和智慧攻堅克難,深化公立醫院綜合改革,著力補齊醫療短板。”2013年,時任株洲市市長毛騰飛提出,高位對接引進高水平團隊,通過“外引內提”,提升公立醫院醫療水平。
針對發病率最高的肝膽胰疾病,株洲市盯緊中國科學院院士吳孟超,多次登門拜訪,以誠相邀。九旬高齡的吳孟超被打動,帶領團隊與株洲市中心醫院建立專科聯盟,成立肝膽胰中心,還在株洲設立了自己的工作站。
以此為起點,株洲啟動“重點專科建設三年行動計劃”。從發病覆蓋面寬、市外就診率高、自身基礎較好的專科中,遴選出心臟疾病科、肝膽外科等10個專科,與中國醫學科學院阜外醫院、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等建立長期合作關系,以點帶面,帶動全市醫療服務水平提升。
通過引進提升,一批優秀醫療衛生人才快速成長,全市整體醫療水平明顯提升。目前,有6人入選市級科技領軍人才、23人入選市級核心專家,并有系統內學科領軍人才6人、學科帶頭人18人、學科骨干217人。全市重點專科出院診斷符合率達95%以上,各種“大病”市外轉診率從2014年40%左右下降到現在10%左右。
往下使力,家門口就醫成習慣
老百姓看個小病要跑幾十分鐘路,家門口看病不省心、大醫院看病太費神,怎么辦?
株洲市重新布局區域醫療機構。3年間建立市、區(縣、市)、街道(鄉鎮)、社區(村)4級醫療服務體系,完成城區21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和141個衛康室布局和標準化建設,改擴建63個鄉鎮衛生院和1000多個村級衛生室,構建起居民步行15分鐘健康服務圈。
健康服務圈有了,群眾是否愿意在家門口看病?
5月28日,雖已過中午,記者在荷塘區月塘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看到,前來治療的病人還有不少。正在進行康復治療的譚平告訴記者,他去年11月因中風從社區轉診到株洲市中心醫院,手術后回社區康復效果明顯,“來的時候要兩個人扶,現在可以獨自坐公交車了”。
月塘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主任彭納新介紹,該中心年門診量已從運營之初1000余人次升至3.1萬人次,“群眾在家門口就醫已成習慣”。
“探索構建多種模式的醫療聯合體,建立市級、基層醫療機構優質醫療資源共享機制,引導就近就診。”株洲市衛健委主任張純良介紹,該市先后組建各類醫療聯合體37個,市、縣醫院均派出專家團隊,對基層醫療機構進行技術、管理幫扶,促進基層醫療機構服務能力大幅提高,著力構建基層首診、雙向轉診、急慢分治、上下聯動診療新秩序。
目前,株洲市縣域內就診率達88%以上,其中醴陵、攸縣達到90%以上。首診在基層、康復回基層的就醫格局初步形成。
協同努力,提高健康保障能力
在推進公立醫院綜合改革中,株洲市各級各部門通力合作,協同推進。
市衛健委作為牽頭單位,創新管理體制,推動公立醫院實現精細化管理。市財政局不斷完善財政補償機制,已累計投入醫改資金204.4億元。市編辦、市人社局大力推進編制和薪酬制度改革,激發公立醫院發展活力。
措施有力,部門努力,催生出株洲多個全省“第一”:第一個全面實施國有企業公立醫院改革,第一個全面取消“以藥補醫”,第一個發放居民健康卡等。
體制機制之變,推動醫生主動作為。目前,株洲市已組建家庭醫生團隊536個,常住人口家庭醫生簽約率達30.38%,重點人群簽約率達65.85%,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株洲市公立醫院服務效率、服務質量大幅提升。與改革初相比,就醫總時間由93分鐘縮短至40分鐘左右,平均住院日由15.4天縮短至9.37天;出院患者回訪率100%,患者就醫綜合滿意率達93.52%。
(文/李偉鋒 李永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