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咩……咩……”6月18日,花垣縣長樂鄉打落坪村,養羊大戶吳金林唱著歌兒去放羊。以前家底薄,吳金林養羊老是10來只。2016年初,駐村扶貧工作隊為他協調了5萬元小額信貸,3年來,他的養殖規模擴大到了150多只,不但還清貸款,還賺了6萬多元,如今又成立了合作社,帶領7家貧困戶發“羊財”。近年來,花垣縣著力破解群眾產業發展過程中遇到的“缺資金”“缺技術”“缺市場”等“三大難題”,助民增收脫貧,成效顯著。截至2018年底,該縣已退出貧困村129個,脫貧14915戶65228人,貧困發生率由2014年的28.6%下降到4.5%。
破解資金“瓶頸”。2017年以來,該縣共安排產業扶貧資金3.4億余元,涉及項目700多個,聯結建檔立卡貧困人口8700多戶3.3萬余人。累計投資16億多元的湖南湘西國家農業科技園花垣核心區,形成了獼猴桃基地3390畝、蠶桑基地4200畝、煙草基地8000畝、油茶基地4000畝、牧草基地3500畝、虎杖等中藥材基地7200畝等特色種植規模,直接帶動2萬多農民就近務工就業,直接增收2億余元。同時,扎實推進5萬元以下無抵押、無擔保的小額扶貧貸款發放。到2018年底,該縣小額扶貧貸款累計發放6321戶2.81億元,共貼息841.5萬元,切實解決了貧困戶發展“缺資金”難題,先后涌現出了竹貍大戶石金勇、“青蛙王子”石遠洋等一大批種養殖大戶及電商、餐飲等創業能人。
消除技術困擾。據統計,花垣縣20%以上的貧困戶缺乏技術。近年來,該縣充分發揮縣就業局培訓中心、職業技術學校等部門職能作用,按照群眾意愿和市場需求,邀請種養殖技術專家和用工企業等來縣,進行集中培訓。同時,該縣定期開展送“技術”下鄉活動,按需進行“門前辦班”“田頭培訓”“車間教授”等培訓,讓農民不出村、不出廠就能參加培訓學技能。同時,借力“東西協作”,在深圳、寧波、濟南、長沙等地設立勞動力轉移就業服務中心,加大對外出務工人員技術幫扶,有序輸出貧困勞動力2萬余人,年均工資3萬元以上。2018年創辦山東藍翔技師學院十八洞分院,培訓學員101名,其中60人外出就業,41人在花垣就近就業拿高薪。農民工黃昌樹在湘西機場建筑工地務工,談及就業培訓,他豎起大拇指:“掌握了技術,如同有了一把致富‘金鑰匙’,我出工一天300元?!?/p>
解決市場難題。該縣堅持市場導向,采取龍頭企業帶動、興辦合作社等方式,促進農民經營組織化、社會化、專業化,不斷擴大“訂單農業”覆蓋面,著力解決農產品“賣難”問題。興盛公司在該縣農業園區建設20萬噸果蔬加工項目,對縣內菜農種植的蔬菜進行訂單收購,帶動蔬菜種植4萬多畝,2018年收購金額達600多萬元,消除農民賣菜難。同時,大力實施“走出去”戰略,借力借勢湖南優質特色農產品產銷對接會等平臺,大力宣傳推介花垣優質特色農產品,十八洞黃金茶等一批農產品備受市場歡迎,興盛公司“苗外婆”產品“飛上”了南航。大力實施“農村淘寶”電商扶貧工程,主動與京東、郵樂購等各大電商平臺合作,打通網上銷售渠道,“山貨”成了“香餑餑”。2016年以來,該縣電子商務帶動建檔立卡貧困戶1831戶6452人增收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