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7年成功研發“一碳一還原”技術以來,地處炎陵縣中小企業創業園的今成鉭鈮有限公司研發出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的高品質鈮條,生產成本直降50%以上。
近年來,炎陵縣多措并舉,積極引導、推動企業開展科技創新、管理創新,促使傳統優勢產業、重點規模企業轉型升級。目前,已有9家工業企業成為高新技術企業。
技術創新+管理創新
該縣積極發揮資金的引領作用。縣財政每年安排數百萬元園區發展專項資金,用于支持園區招商引資、科技創新和項目建設。設立科技創新獎,對列入國家級科技計劃、國家技術中心(實驗室)并通過科技部驗收認定的項目,獎勵50萬元;對列入省級科技計劃、省級技術中心(實驗室)并通過省科技廳驗收的項目,獎勵20萬元等。
該縣還為轉型升級的企業提供貼息貸款,幫助企業淘汰陳舊設備和落后產能,實行轉型轉產。炎陵精成鎢業有限公司等10余家企業淘汰老舊設備,引進新技術和新設備,開發新產品,成功升級。
不少企業加大技改投入,擔負起創新的主體責任。萬昌紡織有限公司以前使用老設備,生產3萬錠需要工人300至400人。近年,該公司投入6000多萬元,新上兩條3萬錠的氣流紡生產線,一條生產線只需78至80人,大大節省了人力成本。以前,株洲江鎢博大硬面材料有限公司因生產的電鍍產品多為“大路貨”,利潤低,市場競爭力不強。近年來,該公司累計投入2000多萬元,改造生產工藝,產品上了檔次,效益上了臺階。
創新還包括管理方面的創新。湖南東信集團炎陵紡織有限公司摒棄過去的落后管理模式,采用科學的5S管理模式,經營效益大增。
自主研發+借腦借智
近日,記者走進今成鉭鈮有限公司。車間里,工人們正在生產線上忙碌。
該公司主產鉭錠、鈮條。以前,需要兩次碳還原、兩次燒結才能制成廉價的普通鈮條。每噸的加工成本高達15萬元。“成本降不下,技術跟不上,就只有死路一條。”董事長蔡海成說。
2014年以來,該公司拿出1000萬元專項經費,成立研發團隊,日夜攻關。歷經上千次反復試驗,終于研發出“一碳一還原”技術,生產環節由7個減為3個,碳氣由原500PPM降至100PPM以下,達到國際最新產品標準,每噸成本降低50%以上。
除了自主研發,一些企業還借腦借智。湖南泰鼎新材料有限公司是一家生產金剛石復合片的企業,由于技術原因,產品刃口鋒利程度不夠,導致市場競爭力不強。近年,該公司與中南大學合作,開發出具有國際水準的高端金剛石復合片,獲得多項國家專利,公司的經營效益從此大為提升。
近年來,該縣的金石新材料、天力新材料、華斯盛高科等一批科技型、創新性新材料企業先后投產,新材料產業不斷做大做強,發揮了引領示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