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4日,記者走進益陽市赫山區筆架山鄉上新橋村養殖大戶蔡家富的養豬場,景況與印象中的傳統養殖場截然不同:養了1200多頭豬的場區內看不見污水、聞不到惡臭,四周綠樹成蔭,池塘波光粼粼。
“我投了120多萬元做環保。”見到記者驚訝的眼神,蔡家富頗為自得。他說,赫山區去年大力整治畜禽養殖污染問題,他的這個沒有污染處理設施的養殖場被列入整治名單。在政府相關配套資金的支持下,蔡家富積極配合,引進了專業設備,養殖場產生的糞污經雨污分流、干濕分離、厭氧降解、生態凈化等處理流程后,變成村民和有機肥料廠爭先搶購的有機肥。
“不僅保護了環境,還和睦了鄰里關系,這個投入花得值。”蔡家富說。
地處洞庭湖畔的赫山區既是生態敏感區,也是畜禽生產地。如何讓養殖與污染不成為一對“冤家”,是赫山區近兩年努力破解的難題。作為洞庭湖區畜禽水產養殖污染治理工作整縣推進試點縣,赫山區在全面完成禁養區畜禽規模養殖場退養的同時,針對不同養殖規模推廣不同的資源化利用方式,大量的“肥水”被收集和利用,在解決了養殖環境污染的同時也造福了地方百姓。去年以來累計完成畜禽規模養殖場污染防治設施配套建設264個,配套率75%以上,廢棄物利用率65%以上。
“適養區內散戶的畜禽糞污,則通過有機肥料廠或沼氣池回收再利用。”赫山區畜牧水產局工作人員熊躍德介紹,坐落在泉交河鎮菱角岔村的益陽園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利用畜禽糞污、秸稈、谷殼等,用動態連續發酵處理工藝,加工生產高效生物有機肥料,年處理養殖廢棄物4萬噸,年生產有機肥1萬噸。
而2016年10月引進的赫山區誠鑄畜禽無害化處理有限公司,投資1850萬元,建成了年處理能力達6000噸的病死動物無害化處理中心。“我們建立了4個病死動物收集點,確保全區14個鄉鎮的所有病死動物規范處理。”公司收集部門負責人龔曉華介紹,自去年12月正式生產以來,公司已無害化處理病死動物1.1萬頭(只),最終的產品肉骨粉用作生物有機肥料,動物油脂加工成工業用油。
(文/邢玲 陳俊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