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7日,湖南省推進創新型省份建設暨科技獎勵大會召開,2018年度湖南省科學技術獎名花有主。
220項獲獎項目(團隊),彰顯著創新引領戰略下的湖南厚積薄發、勢頭強勁;從啟動《湖南省100個重大科技創新項目實施方案》,到出臺《湖南創新型省份建設實施方案》,從全省研發經費投入總量預計突破700億元、同比增長23%,到《湖南省科學技術獎勵辦法》中提高獎勵金額、增加獎勵類別、增加獎勵項目等諸多調整,無一不是湖南鼎力為科技創新搭建舞臺,積極推進創新型省份建設的生動注腳。
偉大事業都基于創新。袁隆平院士用畢生心血,不僅回答了西方“誰來養活中國”的疑問,而且令我國雜交水稻技術研究遙遙領先,為世界糧食安全作出了重要貢獻;從“銀河”到“天河”,國防科大全力以赴制造出“爭氣機”,讓從湖南走出的超級計算機揚眉吐氣走在世界前列。從門類齊全的工業體系,到超3萬億元的經濟體量;從傲視群雄的工程機械,到一騎絕塵的高速軌道交通,審視我們積攢起來的“家底”,沒有哪一樣不是靠著實實在在抓好創新拼搏出來的。
萬步炎、劉飛香、吳義強、陳萬權、趙中偉……查看第十一屆“湖南光召科技獎”獲獎名單,有德高望重的科技大家,有勇于開拓的領軍人才,有技藝精湛的技能大師,有朝氣蓬勃的青年才俊,這些都是湖南科技創新的力量所在、希望所在。從“芙蓉人才計劃”,到“迎老鄉、回故鄉、建家鄉”,志存高遠的湖南,敞開寬闊的胸懷,迎接四方豪杰、天下英才。
當前,推進我省創新發展還有不少亟須破解的難題。比如,高新技術企業數量雖然快速增長,但與沿海省市相比還有較大差距;確保研發經費投入占比達到全國平均水平,仍要加大工作力度;創新支撐能力還不強,一些關鍵核心技術存在瓶頸制約;成果轉化渠道還不暢通,不少成果難以順利轉化和實現產業化;全社會科學素養亟待提高,尤其是在樹立科學思維、崇尚科學精神等方面,需要加強引導和培養。破解這些瓶頸,關鍵在于堅持問題導向、目標導向、需求導向,推動創新諸要素綜合集成、各環節密切協同,釋放我省科教大省豐富的資源潛力。
“一語不能踐,萬卷徒空虛”。此次獲獎項目,堅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突出了企業在科技創新中的主體作用,體現了向產學研深度融合的“風向標”。當下而言,要實現發展動能轉換,就要有針對性地建鏈、延鏈、補鏈、強鏈,推動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精準對接,加快建立從研發試驗到生產無縫對接的創新鏈條,建立完善加強協同創新、知識產權保護、促進成果轉化的政策體系,打通科技成果轉化的“最后一公里”。
以創新,贏未來;以創新之湖南,開發展之生面。圍繞打造內陸創新高地、創業高地、科技高地、人才高地,培育創新引擎,形成全域、全民創新生動局面,我們就能為高質量發展提供強勁動力,為富饒美麗幸福新湖南提供強大支撐。
(文/湖南日報評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