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鷗翔集,錦鱗游泳;岸芷汀蘭,郁郁青青。”一江碧水,滿目詩意。
山水是永州最靚的名片,生態是永州最大的資源。
我市地處湘江源頭,擁有4處全國重要飲用水源地,境內主要河流733條,各類水庫1230座。湘江在永州境內河長515公里,占湘江全長的54.3%;境內流域面積為2.13萬平方公里。
如何守護好湘江的源頭,確保一江清水北上?永州決策者、執行者、普通市民都傾注心力,全面推進“碧水保衛戰”。 如今,全市水環境質量持續改善,國家考核斷面水質優良率、省級水功能區水質達標率、飲用水水源地水質達標率繼續保持100%,16個縣級以上城市地表水集中式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內環境問題已全部整治完成,湘江出境水質連續65個月穩定在Ⅱ類水標準以上,全市水環境總體質量位居全省前列。
囑托——守護好一江碧水
6月28日,來到位于藍山縣野狗嶺南麓的湘江源頭,省委書記杜家毫俯身飲下一捧藍山水,他說,保護湘江,首先要保護好源頭。要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囑托,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決守護好一江碧水。
據《水經注·瀟水》記載,竹林村野狗嶺一帶是瀟水發源地。瀟水是湘江干流上游段,瀟水源頭就是湘江源頭。2013年5月20日,竹林村野狗嶺被水利部、國務院水利普查辦認定為湘江源頭。
生在源頭、長在源頭,怎能不愛護源頭?2008年,時任竹林村黨支部書記的胡友生定下村規:嚴禁任何破壞水源的行為,嚴禁亂砍濫伐,黨員干部帶頭輪流巡河。該村黨支部帶領干部群眾10年接力守護湘江源頭。目前,湘江源頭水質達到了國家Ⅰ類標準。村黨支部用竹管架設湘江源頭水直飲點,方便游客飲用。
為守護好湘江源頭一江碧水,做好老百姓“水龍頭”這一民生文章,市委、市政府不斷提高政治站位,深入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和“五大發展理念”,努力當好生態文明建設的“排頭兵”“美麗湖南”建設的先行者,一年比一年重視湘江流域生態環境治理和保護工作。全面推行河長制,將湘江水污染防治列入全市經濟發展“六大戰役”中“環境整治戰役”的重要內容,強力推進湘江保護和治理“一號工程”重點項目,強化流域水資源管理、水污染防治和水生態保護。
行動——立行立改保障綠色發展
綠色發展是解決環境問題的根本之道。
9月2日清晨,冷水灘區濱江公園涼風習習,水波蕩漾。不少市民在瀟湘平湖碼頭晨練。“沒有了臨時農貿市場和陳舊游樂場,湘江兩岸更加漂亮,水也更清了,早上起來鍛煉,神清氣爽!”晨練的陳女士欣慰地說道。
自5月20日至6月2日生態環境部組織開展水源地環境保護專項督查行動以來,依湘江而興的游樂設施早已被悉數拆除,昔日“露天游泳場”已成歷史,兩岸飲用水水源地保護的標識標牌格外醒目。日前,生態環境部通報,我市已完成交辦的13個飲用水源環境問題的清理整治,工作成效明顯。永州等五市獲生態環境部通報表揚。
近年來,永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飲用水水源地環境保護專項整治工作,健全了飲用水水源地監測監控體系、建立安全保障機制和風險應對預案。通過采取水資源調度、環境治理、生態修復等綜合措施,保障了飲用水水源地水量和水質要求。
2017年,永州市共關閉縣級飲用水水源地一、二級保護區內入河排污口19處,其中縣區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內排污口4處,已關閉的排污口沒有出現反彈現象。僅今年以來,全市關停落后產能600萬噸,完成中心城區黑臭水體治理13處和900個行政村的污水治理、環境綜合整治,拆解處置325艘“僵尸船”,處置采砂船613艘,逐一交辦亂養、亂倒、僵尸船、飲用水水源地保護和整治等問題500余個。
今年5月19日,生態環境部飲用水專項督查組對永州市開展了為期半個月的飲用水整治情況督查,交辦了13個問題。永州市立行立改,堅持“一個問題、一套方案、一個班子、一抓到底”,實行動態臺賬銷號管理,市人民檢察院、市環保局多次開展聯合專項督查。5月21日開始,冷水灘區對濱江公園經營性船只、亂搭亂建、網箱養魚等重點違法行為進行巡查整治;5月27日,位于一級飲用水水源保護區范圍內的湘江西岸肖家園橋頭臨時農貿市場被依法取締;6月15日,永州瀟湘平湖碼頭水上游樂設施和陸上游樂設施全部拆除搬離。到5月底,生態環境部交辦的13個問題全部整治到位;6月底,永州市上報省環保廳的39個問題也悉數整治完畢;7月中旬,52個問題逐一核查銷號。
使命——“雙河長制”守護清水長流
碧水就是美麗,藍天也是幸福。
永州市委、市政府成立了河長制工作委員會,印發《永州市全面推進河長制實施方案》,全部由黨委(支部)書記擔任第一河長,行政首長擔任河長,相關領導擔任副河長,市縣兩級的河長公示牌基本安裝到位;縣區河庫名錄編制全部完成,建立起了市、縣、鄉、村四級河長體系。
永州市委書記、第一河長李暉親自掛帥,各級河長積極開展巡河活動。對亂養、亂倒、僵尸船、飲用水源地保護整治等各類重點問題500余個逐一進行交辦,并基本得到解決。
8月28日,晨光熹微。10名身著橘紅色救生衣,手拿打撈桿和竹制背簍的河道保潔員,行走在東安縣井頭圩鎮南澗河、宥江河等河段兩岸,對河道進行日常化管護。“之前河道垃圾漂浮,異味熏人。而今,河流清澈見底,兩岸綠樹成蔭,行走時心情也舒暢。”河道保潔員賓枝安告訴記者,鎮里將河段保潔納入臨河10個村的河長制績效考核,設立專職保潔員,定期開展河道督查。據悉,東安有臨河村229個,2名村河長+1名河段保潔員已成每個村河長制的標配。
這是“民間河長”助力守護永州大美江河湖庫的縮影。
2017年9月25日,永州市舉行新聞發布會,面向社會招聘“民間河長”,在全省率先推行了政府河長與民間河長一道參與治水的“雙河長制”,招募民間河長241名,組建1個市級、14個縣級民間河長行動機構,對永州的河流開展監督、保護、宣傳,實現了“政府河長”與“民間河長”的并軌,成為湖南首個實行“雙河長制”的市州。推行“民間河長”模式,是我市全面推行河長制的重要標尺,同時也是加強社會建設、創新社會治理的大膽探索,積極營造社會各界共同關心、支持、參與和監督河湖保護管理的良好氛圍,建立“政府主導、社會監督、公眾參與”機制,充分動員社會團體、民間組織等力量參與到水環境治理工作中來。
永州“雙河長制”治水新舉措被提名為全國十大基層治水經驗、全省第三批生態文明改革創新案例。